2)第八章 要求_重归黄金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家底,回来后总得吃饭吧?没工作没工资我拿什么吃饭?”

  “这……。”周校长想了想开口道:“钱的问题周伯伯来帮你解决,你就安心在家好好复习……。”

  “谢谢校长,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想来校长您比我更清楚,再说了,我在西北这八年天天干的是修地球的活,老师教的那些东西早就忘差不多了,就算复习几个月突击考大学您能保证我能考得上?这条路是阳光大道固然没错,可虽然好,但对我来说却不保险。人脚踏实地才是根本,不如先解决工作问题,没了后顾之忧再说其他也不迟。”

  宋援朝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话有条有理,一时间让周校长不知道怎么再劝。

  宋援朝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周校长当然明白上大学的难度。

  1977年底国家恢复高考,第一次恢复高考的报考人数达到了1160万人之巨,但这么多知青和年轻人真正能考上大学的又有几人?

  正如宋援朝说的那样,许多人早就把书本全还给老师了,靠着短短几个月功夫突击,能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

  1978年,第二次高考同样如此,报名人数和最终录入的比例极其悬殊,而且按照这个趋势,接下来的几年里高考的竞争会越来越大,今年的高考必然和前两次不同,无论是考卷的难度和招生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此外,就是宋援朝说的关键,那就是他的生存问题。

  宋援朝父母都已去世,他一个人在沪海没有依靠,吃喝拉撒的生存问题必须解决。

  周校长诚然可以暂时帮他一把,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部分补贴宋援朝,但救急不救穷,这个道理做了一辈子老学究的周校长自然是明白的。

  “可是,援朝……。”周校长是个好人,更是一个好老师和好校长,但在这件事上一时间却不知道怎么再劝了。

  他想了想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语重心长对宋援朝道:“再怎么样试试总是好的,如果能考进了大学,国家对大学生会有补贴,虽然钱不多生活却不成问题,等毕业后分配工作以后的路就好走了。再说,这不还有周伯伯在呢,这个你不用担心。”

  “校长,我不是小孩子了,您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也非常感激,可我还是想靠自己。”

  “你呀你,你小子怎么就这么犟呢?”周校长见宋援朝一意孤行,不由得有些生气了:“你要找工作,可你想过没有,我们这可是学校啊!你一个高中都没毕业的人难道能顶替你父亲来学校当老师不成?援朝,学校可不是企业,这老师不是随随便便人都能当的,如果你有能力做老师,为什么不去考大学呢?”

  宋援朝笑笑,他早就知道周校长会这么说,在来前他已经想好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了。

  “校长您多虑了,我可没想过自己能在学校里当老师。如果说是小学老师的话也许还没问题,可我们这是中学,凭我这肚子里的这点墨水当老师不是误人子弟么?”

  “那你还……?”宋援朝的话让周校长一愣,有些搞不明白宋援朝究竟是怎么想的了。

  “校长,我记得我们学校有校办工厂吧?”

  周校长顿时一愣,似乎有些明白过来宋援朝的打算了。

  “教工也是学校编制,可教工不属于老师,不用给学生上课。如果可以的话,我想麻烦您帮忙在校办工厂安排一份工作。您放心,我没什么其他要求,只是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

  校办工厂,这是时代的特色。

  在八十年代之前,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办工厂,工厂属于学校所有,里面的职工少部分是教工编制,另外大部分是集体编制。

  这种校办工厂规模不大,通常也没什么技术含量,许多都是和街道工厂差不多甚至还有不如。

  许多校办工厂都是干的糊糊火柴盒,包装肥皂这类低级的手工活,在统购统销的时期,这样的工厂生存还没问题,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私人企业的蓬勃兴起,没有丝毫竞争力的校办工厂自然而然地就被时代淘汰了。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