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五章 干谒_北宋穿越攻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事实那个小表砸又出面证明了,除了证明方仲永不是什么意志坚定的好汉之外,也证明了双泉酒的后劲是非常大的。

  第二天,头痛欲裂的方仲永再次换洗了内衣,刚用诸如鱼与熊掌兼得的崇高理想逼迫自己看书,曾晔那个损友带着他那无知的弟弟曾巩又来了。

  一进门,曾晔就道:“文远何必此时临阵磨枪。有那功夫不如琢磨篇好的诗词,也好投递给今年的主考官。若是入了考官的法眼,所谓的路试不过就是个过场而已。”

  方仲永对大声喧哗影响好学生读书的不良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只可惜没有老师可以报告。要是刘先生在这儿,哼哼,定然让曾晔的手肿如熊掌。方仲永无奈地把视线从书上移开,不禁有些郁闷。好不容易才看进去,又白费功夫了。

  曾晔说的他知道,就是干谒。

  宋朝继承唐制,除了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之外,举荐和恩荫制度也被继承了下来,算是给了些情况特殊的人一个混进体制的机会了。如前文说过,晏殊就是在十三岁那年,被江南按抚张知白举荐,才能在次年直接参加并授官。

  但举荐不同于恩荫。恩荫只有一个条件,你的父辈的官职级别够了,或是祖上“为党国流过血”。那么,在皇帝过生日、三年一遇的郊祀或者父辈临退休前就有机会荫补入官了。

  举荐就不同了。因为宋朝的律条规定,若是某人执政失当或贪腐枉法,举荐人也有连带的责任。如果大家非亲非故,除非你是才高八斗的英才,或是名满天下的大儒,等闲是不能举荐的。绝不像唐朝,某个诗人写了一篇得意之作,就麻溜地跑到某位高官那里去投书行卷。某高官一看,高啊,实在是高。如此大才怎么能不向朝廷推荐呢?于是,某位原本默默无闻的诗人就“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按照方仲永的理解,唐朝诗歌的鼎盛与干谒制度密不可分。无须苦读,无须背景,只要有几首诗写得好,你就可以成为人上人。写诗,实在是步入仕途的终南捷径,其实与明清八股经义盛行是一个道理。

  当然了,如果肚子里没货,贸然行卷只会自取其辱。因此,凡干谒的作品无不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成熟佳作。但因为是要求人办事,腰杆子硬不起来,先天上就不足,后天再如何努力也有一股子俗气。为此,这些想要获得举荐的文人使尽浑身解数,力求推陈出新,让某位高官能高看自己一眼。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虽是有求于人的干谒诗,写得也是大气磅礴。临了才幽怨地说一句,人家都在钓鱼,我什么时候有机会也能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