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九章 埋伏_锦衣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街整肃衣冠,一丝不苟地作揖行礼,每一个动作仿佛都力求标准、庄重。

  左近路过的百姓见了这架势,无不退避三舍,绕着这帮儒生迅速离开。

  更有甚者,那街角的一家沽酒店哐当一声关了大门,仿佛这些儒生都是洪水猛兽。

  当中一人梁叛竟然认得,正是早晨在甘露巷带头打人的那个书生。

  冉清看到那人,却“咦”了一声,低声道:“黄唯清!”

  “谁?”

  冉清伸出手指悄悄指了指,道:“就是他。”

  “是招风耳的那个?”

  “嗯。”

  远来正是带头打人的那位,此时被一群儒生围在当中,昂首挺胸,大声宣讲着甚么,仿佛鹤立鸡群。

  梁叛看看冉清:“这个黄唯清又是甚么人,你认识?”

  “见过,不算认识。他是监生,也是个年少古板的,而且这个人很狂,曾经作诗骂过全江南的士子,说‘三千里江东福地,数十万禽兽衣冠’。”

  梁叛摇摇头:“骂得倒是不错,只可惜他自己也未必就有多么身直气正。”

  冉清却是一副忧心忡忡地样子,提醒他道:“我来找你,是因为今早瞧见姜聿寿又来拜见孙先生,他们要请孙先生出山,说要‘涤荡污浊、扫清寰宇’,请孙先生创设学社,举此旗帜,带领江南士子重振学风。”

  梁叛一惊,没想到自己与对方的想法不谋而合,都把主意打到了学社的头上。

  孙少保虽然已经致仕,但是在南京仕林文坛之中依旧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如果姜聿寿真的请动了孙少保,那么以孙少保的名望,李裕他们可以说未战先败了!

  他连忙问:“孙少保没答应罢?”

  冉清摇摇头:“暂时还没有……不过你是知道的,孙先生是太子少保,姜聿寿过去又是太子伴读,说起来姜聿寿也是孙先生的学生。

  “我看孙先生口风有所松动,恐怕最终还是却不过姜聿寿的情面,要动这个筋骨。现在听你如此一说,看来这件事绝非好事,我要回去劝劝先生,不能搅这趟浑水。”

  说起来,冉清也是孙少保的学生,而且是唯一的亲授嫡传。

  庄敬太子和姜聿寿虽然也跟着孙少保读书,但孙少保所教庄敬太子的,乃是帝王仁爱贤德、奉天治国的通行之道,并不是他个人穷经钻研的学问和理念。

  所以庄敬太子之于孙少保,只能算是学生,不能算是传人。

  真正继承孙少保衣钵的,就只有冉清。

  他们这一门,据说既非理学,也非心学,而是后圣荀子一门。

  梁叛忍不住问:“庄敬太子到底是个甚么样的人?”

  冉清看了看左右,因为这几日县学生不断闹腾,茶楼里并没有甚么客人,二楼空荡荡的,就只有他们一桌。

  她目光落在窗外,脸上露出追思的神色,徐徐说道:“庄敬太子很好,性情质朴,有君子之风,为人也很豁达,只可惜英年不寿……”

  梁叛便很奇怪:“怎么孙少保教的三个学生,个个都不一样?”

  冉清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将目光落到阿庆和阿虎的身上。

  梁叛立刻明白了,原来冉清的“因材施教”也是传承于乃师的。

  这时忽听楼下一阵叫嚷吵闹,梁叛和冉清探出身子望去,却见花市大街的另一头,又有几个儒生走过来,却只穿着各色直身,而不是统一的月白色长衣。

  那几个儒生中有人指着那几个白衣学生,痛心疾首地大声斥责:“尔等还要将这世界祸乱到几时?这天下已是千疮百孔,还经得住你等折腾践踏么!”

  白衣儒生当中,黄唯清越众而出,冷冷地看着他们,忽然一举手,嘶声呼喊:“重开礼制,以正学风!”

  突然间从四面八方涌出无数的白衣儒生,将那几人层层包围起来。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