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七章 科举1_大唐公主的小驸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言,下笔无字。

  既然说了是选有主见的人,这些纵然有才有智的人,却只能遗憾被剔除了。

  毕竟,能说服别人,也是一项重要的本事,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的判断是与非。

  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服没有主见的人,真的是为官一项重要的本事。

  第三歩,只能是作文了。

  一篇文章写下来,短,还能掩饰一下人品。

  长了,就会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就像此时正在码字的作者,看文就知道是个感情专一的人。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

  其实沈三问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做官居然要考诗词歌赋,让人有一种选诗人的错觉。

  或许科举出来后,这几代的皇帝以为,能做好诗的,便是聪明人吧。

  这时的作文已经粗具后世命题作文的雏形了。

  给出一个政题,让考生自由发挥,叫做政论。

  这些题型出来,真的是千百年没有变过。

  只是初步了解一下,沈三问就有很多地方想吐槽的。

  不过凭借自己领先千年的常识,来苛责古人,也不道德。

  沈三问还是建议取消了诗词的单独评分,以政论为主,可以于政论中以诗词彰显文采。

  有了题目,还得有流程。

  流程不过是乡试、州试、省试、殿试。

  乡里先参加一次考试、州里再参加一次考试。

  省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尚书省的考试。

  殿试是又皇帝主持的考试。

  武后十分欣慰,“以往的科举大多是世家直接送人到礼部应试,所以这些门阀猖獗至今,有了这详细的选拔之策,吾终于可以打破这种格局。驸马此功不小。“

  有一个野心勃勃的上司,至少不愁没事干。

  武后当即开了一场恩科,三月之后允许全国学子,进京考试,选拔人才。

  沈三问成了主考官。

  这大手一挥,全国的人流都得靠过来,人多了,就不好管了。

  不过朝野上下都十分乐观。

  有笑话可看。

  武后想成千古之功,革旧出新,苦的却是沈三问。

  可想而知,这些人听到恩科的消息会如何疯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恐怕来的得有百万之众。

  长安是不能容纳这么多人的。

  好在武后给他的权力也够大,便宜行事,务求此次科举能选出有真才实学的人。

  那好吧,那就分地区考试吧。

  洛阳和长安负责二试,岐州、幽州、商州、梁州,这些地方都负责一部分初试考生,如果有胆敢驱逐考生,泄题作弊的,满门抄斩。

  进展的还算顺利。

  两个月下来,已经筛掉了一批又一批人。

  不知道是滥竽充数的人不少,还是教师资源稀缺,还是试题太难了。

  赶考的百万人,一试能通过的,便只有十分之一。

  二试能通过的,又只有十分之一。

  最后还剩下万余人,留在长安。

  科举向来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唐朝也不例外。

  万余人,能最后被取用的,恐怕不足百人。

  考生人心惶惶,半年时间就这么荒废了,还有些不满。

  特别是知道诗词被取消了,只有政论。

  也不带这么玩人的吧?

  一首打油诗,从学子中传出来。

  “千里赴科举,试题多刁难,若事庐陵王,诗赋亦风流。“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