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64章 试点很成功_大宋将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说的?”王宁安发问。

  “当然!”

  章惇第一个站了出来,他睥睨地看了一眼文彦博,而后轻笑道:“回王爷的话,我们实际上是织出了37万匹棉布,仅仅比济州少了17万匹而已!我们都认为,济州虽然比我们多,但是他们的作法是竭泽而渔,得不偿失!”

  文彦博黑着脸道:“你们说话要讲究凭据,织的少就是少,不要狡辩!”

  “非也!”

  章惇晃着头道:“王爷,可否容我们把详细的情况如实上奏?”

  “说吧,不过要注意你们的言辞,不要牵扯别人!”王宁安假意训斥了两句,就让他们讲讲,是怎么干的……

  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吕岩是计划分成三年,然后才把田亩分给佃农。

  他们和百姓沟通之后,百姓欣然答应。

  大家都会算账,以往他们要交田租,要交赋税,基本上一半多的产出都要交上去……按照吕岩的设计,给他们留一半的田种粮食,剩下一半,改种棉花……实际上,他们的口粮并没有什么影响,只是要多花费一点功夫,去种植棉花。

  如果真的能成功,三年之后,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土地,百姓是非常乐意的。

  农民最不值钱的就是力气,越用越有,没什么可怕的!

  在分田的刺激之下,兖州的百姓终于动了起来。

  他们全力改种棉花,而且棉花的长势喜人,吕岩,章惇,还有不少吏员,天天往地理跑,和百姓打成一片。

  经过沟通之后,又组织百姓,用两万人,把厂房盖了起来。百姓完全是免费出工,他们只花了一点砖瓦和水泥的钱。

  随后章惇也入股的名义,从幽州引进了蒸汽织机,一共两千纱锭。规模只有济州的三分之二,这也是他们商量过的。

  如果一上来就权利种棉花,也不顾百姓生计,缺少口粮,饿死了人,那可是要捅娄子的。宁可步子稳一点,不要急功近利。

  就在工厂建立的同时,吕岩又组织百姓,修了十几条的引水渠。

  不但解决了棉花的灌溉问题,而且还把其他的口粮田也给灌溉了。

  在济州,因为争水而出现的械斗,不但没有发生,还让百姓的粮食普遍增加两成产量。别小看这两成,原来吃不饱的人能吃饱了,吃饱的人,有了一点余粮。

  这下子让苏辙看到了希望,他立刻在兖州成立了学堂,专门收农家子弟,也不要求这些人读书考科举,只要求识字,会基本的计算,能看懂说明……然后又从幽州聘请了两个百工院的讲师,让他们培养这些年轻人。

  其中表现好的,可以进入工厂,一边上学,一边操作,每个月能拿100文,这点钱放在洛阳,实在是少得可怜,但是放在兖州,那可就不一样了。

  普通的学生,一个月束脩只要50文,也就是说,上学,学得好,不但不花钱,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