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37章 产业升级_大宋将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学生!那我再教你一样东西!”

  “什么?”苏轼好奇道。

  “产业升级!”

  ……

  王宁安带着苏轼,见识了蒸汽机的庐山真面目。

  自从第一次拉着三节车厢成功之后,许阳他们更加忙绿,蒸汽机还要继续改进,提高效率,另外火车的速度慢,噪声大,必须想办法解决。

  还有铁轨容易变形,需要更优质的钢材。

  千头万绪,丝毫不比之前轻松。

  不过最难的一步走出来了,剩下的就算再难,也不是问题。

  因为有了成品,证明了可行之后,各种资金、人才都会蜂拥而至,帮助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最复杂的机器也不过几十个零件而已,可是蒸汽机出现了,一列火车的零件至少上千个之多!

  而且涉及到了不同种的材料,完全不同的工艺,需要加工,进行组装,验证,正式投入使用,还要有人维修保养……整个产业链运转起来,需要的工人增加了何止百倍!

  其实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根本不能称之为工业,最多就是家庭手工作坊的程度。

  哪怕王宁安推动标准化,发展出几千人的军工厂,但本质上,只是把一个个的家庭作坊串简单联到一起而已,如果拆开,他们依旧能自行运作。

  就像那些纺织作坊,你有一千张织机,还是一万张织机,只要拆分开,每个织工都能织出完整的布匹。

  只是蒸汽机出现之后,情况完全改变了。

  要制造一台蒸汽机,家庭作坊完全是不成了,必须要上百个工人,如果要制造火车,铺设铁轨,需要的工人就更加惊人,几万,几十万……简直能增加到天文数字!

  现在的流民不是多么,只要围绕着蒸汽机的工业体系运转起来,能够轻松消化掉所有的劳动力。

  苏轼看完之后,兴奋地不知所措。

  厉害,真是厉害!

  没想到姐夫销声匿迹了四个多月,竟然弄出了如此了不起的玩意,终于能有所交代了。

  “姐夫,现在是不是下令,招募流民啊?”

  王宁安挑了挑眉头,“招募他们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做蒸汽机,造火车,修铁路啊!”

  王宁安翻了翻白眼,不愧是词人,苏大才子,你还真够浪漫的。

  “你觉得那些灾民,是会做零件,还是懂得冶金,他们能干什么?”

  苏轼被问得瞠目结舌,“这……我也说不好,兴许民间有高手呢!”

  “放屁!”

  王宁安忍不住爆粗口了,“这么大的系统工程,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是万万做不来的。这些年来,也就是百工院,还有幽州,沧州,天津等地积累了一批合格的工匠,其他的地方,完全是一片空白。”

  王宁安忍不住抱怨,“哪怕再努力提倡工科教育,天下的百姓还都把读书考科举,出仕做官,当成了正途,最优秀的人才都去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