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章 战术训练计划_抗日之烽火连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全班十二人,划分为四组,每个组三人,其中一个是轻机枪组,担任掩护任务。

  另外三个是步枪组,担负突击任务,以前打攻击都是这么搞的,班长带着轻机枪在原地开火掩护,剩下的三组,九个人拎着步枪,上着刺刀往前冲。

  现在多了一具掷弹筒,全班的四个小组中,除了机枪组之外,有一个步枪组加配了掷弹筒,掩护火力增加了一具掷弹筒,可以说是质的提高,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掷弹筒这种东西,张炜以前也把缴获的日军掷弹筒给手下部队用过,这种武器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没有严密瞄具,开火的时候,对于射手经验的依赖程度更大。

  以前缴获的日军掷弹筒,张炜都是发给老兵用的,而且即便是这些老兵,在操作掷弹筒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经过大量练习后才能掌握好这种武器,说的清楚些,就是对射击手的素质要求高。

  现在教导大队的每个步兵班都增设了掷弹筒组,要把这件武器的效用发挥到最大,没有别的捷径,只有多打多练,提高射手们的素质,增加他们的经验,所有掷弹筒组射手,必须由原来准备营的老兵担任。

  这样在训练中的效率能更高。

  掷弹筒带来的班战术改编并不只有这一点,原本是三个突击组,现在有一个装备了掷弹筒,就意味着突击组只有两个,纸面上的突击能力被削弱了。

  这也是一种此消彼长,你的掩护火力强了,你的突击兵力就少了,就是这么个情况,所以对剩下的两组突击组,要求要更高,以前是三组突击组要干的活儿,现在他们两组就要完成。

  尽管有掷弹筒火力弥补加成,可仍然是一个不简单的目标,两个突击组的战术能力,要加强!

  现在教导大队的步兵班战术形态,由以前的单纯机枪掩护,步兵突击,转化为了轻机枪和立体的掷弹筒火力掩护下的步兵突击,张炜预想中的班战术改变,就是以上的两个要点。

  排级战术,张炜认为没有过多的改变,教导大队的排级单位没有增加新装备,还是原来的指挥结构,张炜认为,只要让排长们熟悉下属步兵班战术的改变即可,排战术上不用做什么特别的变动,排长做好本职工作就好。

  唯一的不同,就是要熟悉适应班里增加的掷弹筒,一个排就有了三具掷弹筒,必要时要学会调控这些掷弹筒火力,组织好全排的攻击队形,带好全排的散兵线和散兵组。

  班排之外,那就是营连战术了,营级战术暂不训练,所以最高层级的战术就是连级别的了,三个步兵中队,就是三个连级单位,教导大队的步兵中队下属三个步兵排,和以前的步兵连相比,连部增设了一个小炮班。

  这个班装备的是四具五零口径的二七掷弹筒,张炜的三个中队长里,邱伟和穆超都是相当合格的军官,实战经验丰富,指挥能力强,郑轶群虽然差了点,可也在不断提高,是个可造之材。

  他们面对的改变是增加了火力的步兵排,和连部增加的一个小炮班,全连有了多达十三具的曲射火力,以前是没有炮火掩护,现在有了掷弹筒,战术上和班战术改编有相同之处,运用好掷弹筒,突击的步兵战斗力要进一步加强,而中队长们手里多出来的那个小炮班得做到灵活运用。

  加强给某个步兵排或者是集中起来统一轰击,这些都要根据战场环境来决定。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