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6章 抢粮_明末称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汉中,西乡。

  杨嗣昌心力交瘁,自接到调他回京的圣旨后短短几天,他的须发已经花白了大半。

  他知道自己搞砸了,彻底的搞砸了,这次不比从前。当年他接任兵部尚书,向皇帝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战略,放言三月可平贼,最后虽然没能实现,可也确实取得许多收获,剿灭了许多贼匪,打压了贼匪的气势,皇帝并没降罪于他,甚至对他更加重用。

  可这一次不同了,他知道自己这一次办砸了。

  贺人龙哗变,派豫军去追回,结果被张献忠突袭,大败。继而他与左良玉汇合后率兵追击,结果又遇伏击,再次大败。一而再的失败,而另一面梅之焕却是接二连三的大捷。皇帝没有立即派锦衣卫将他擒拿进京,已经是很给他面子了。所谓回部办事,只是给他留的最后一点面子。

  他的仕途完了,圣眷已失,朝中再无他的地位了。

  事情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呢?杨嗣昌有些想不明白,他坐在廓下,晒着太阳,闭着眼睛思量着,然后想到了一个关键人物。一个之前被他忽略的人物,刘钧刘继业。他想来想去,梅之焕的一系列行动都非常冒险,甚至原本绝无可能成功的。可最后梅之焕成功了,他却是那个步步失算的。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这个刘钧。是他屡次以支新军却总出乎意料的无往不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他,他就是那个变数。如果没有刘钧,换成其它的将领。梅之焕还能如此得意?若是梅之焕手下的不是刘钧,而是贺人龙、李国奇、刁明忠这样的跋扈将领,他还能笑到现在?

  而若是他手下的不是贺人龙这些家伙,而是刘钧呢?

  杨嗣昌摇头叹息,一切已经晚了。

  咳嗽了几声,杨嗣昌提起了面前桌上的笔。开始写奏折。他要上奏乞病归乡,虽然今年他才五十几岁,可他已经心灰意冷了。

  在奏表之中,杨嗣昌大加称赞了刘钧的智勇双全,最后他向皇帝提出了几条建议。要平定中原流匪之乱,一得减轻中原百姓负担,这是匪乱之源。其二,得重用刘钧这样的将领,重练一支新军。如今各镇的将领,如左良玉、贺人龙、李国奇等部招降了大量流匪,骄兵悍将,这些军队早已经不堪使用了,甚至这些军队反而作乱地方,跟流匪并无区别,已经有渐失控制的危险,第三。朝廷应当下旨让各地致仕官员和乡绅们出面办民团,民团不是先前朝廷办的团练。民团应当是地方乡绅和地方百姓一起的民防乡兵。

  朝廷得发动地方乡绅百姓们一起,让他们保境安民,配合朝廷编练的新军围剿,才能真正的平定流匪。要不然,让左良玉贺人龙等这种军将兵马剿匪,只会越剿越乱。

  杨嗣昌最后在奏章中写道。在中原编练新军,裁撤掉原来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