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多尔博想以和为贵_汉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已之下,沈致远只能先打好眼前这仗再说,他调莒州方向的偏师南下,两面夹击莒南清军。

  可这样一来,莒州方向的“堵漏”就缺失了,鄂硕有了充裕的撤退时间和空间。

  那边鄂硕接获急报之后,迅速派人向赣榆岳乐传讯,随即下令大军北撤。

  而赣榆岳乐本就不看好凭自己一支孤军,能守住赣榆小城,听闻沈致远率叛军抄了自己后路,岳乐毫不犹豫地下令连夜北撤。

  而城外鲁之域对赣榆城进行的是佯攻和骚扰,双方在两天之中,几乎没有正面交战,最多的只是相互炮击。

  正因为如此,鲁之域无法在夜里发现城中守军已经撤退,直到天亮再发起一波佯攻时,才发现,敌人跑了,仅有的收获,就是岳乐撤退时留下的数十断后残兵。

  但因吴争事先有过叮嘱,对敌驱赶为主,杀伤为辅,所以鲁之域并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派人知会钱翘恭,由风雷骑追击来扩大战果。

  吴淞卫随即入城,赣榆光复!

  ……。

  赣榆收复,昭示着北伐大门正式开启。

  但不管是鲁之域的吴淞卫、泗州池二憨部、广信卫以及钱翘恭的风雷骑,皆已经精疲力尽,急需休整。

  阿济格闻知岳乐向北撤至安东卫,便已经明白,东翼已经不可靠,他不得不改变原本想夺回泗州战术,开始正式思考向北寄人篱下,还是向西与吴三桂争夺陕甘的主导权。

  而多尔博派人转道济南府,向安东卫鄂硕传讯——撤兵。

  在莒南激战的沈致远接到吴争的命令,主动与莒南鄂硕部脱离接触,率军往南,进入淮安界,与刚刚收复赣榆的吴淞卫会师。

  退回安东卫的鄂硕,在与岳乐商议之后,决定无视多尔博的命令,固守安东卫,同时由岳乐回京请援。

  到了这个节点上,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休兵,战局由此进入了大战前的静默期。

  ……。

  建兴二年,九月十五。

  淮安城。

  吴争以大将军名义,召开军机会议。

  除了三个战场主将,建兴朝首辅黄道周代表皇帝朱莲壁,率团赶来参加会议,兵部、户部尚书及侍郎,左营廖仲平也在其中。

  连新任招抚将军、衡阳卫指挥使的刘放,也列席了此会。

  参与会议的人数高达二、三百人之巨。

  只有和州庐州方向还在交战的夏完淳,因战事正酣、路途遥远没有赶来,派了一名副将做为代表。

  这是后世史书记载的赫赫有名的“淮安会议”。

  会议将这场局部的“报复”战争,正式定性为“北伐战争”。

  既然是北伐战争,便是国战。

  既然是国战,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

  齐心协力,共赴国难。

  个人的利益,再不好拿到台面上来讲了,甚至群体利益也得为国战让位。

  就此,不管是建兴朝,还是大将军府,对这场战争的各种不同声音,嘎然而止。

  无数志士日思夜盼的王师北伐,在不经意之中到来了。

  黄道周在会议上宣讲了皇帝的旨意,授吴王临机决断、专擅之权,总理北伐一切军政事宜。

  吴争随即以大将军的名义,向建兴朝治下二十九府(包括大将军府所辖十三府)下达了征兵令,这征兵令与之前不同,这次是举国皆兵。

  <scrpt>();</scrp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