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1章 成了难题_在大明当神棍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当然,文官首先要有立场,这次攻击姜士坊的人,都是赵王的拥趸者,帮赵王摇旗呐喊,期望来人有从龙之功。

  “秦睿曾在朕面前说过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不让百姓富,犹如出门不穿裤。他给朕解释说,为官一任,就当造福一方。但朝廷大部分官员,都是庸庸碌碌,不思进取之辈。明知道一件事,有利于百姓,但他们怕被御史攻击,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思,宁可不做。”朱棣坐在御座上,看着夏原吉等人,慢慢说道。

  谷/span“陛下,秦睿的话,虽然有些粗鄙,但臣觉得还是有些道理的。”吏部尚书蹇义听了之后,表态了,“吏部每次京察与大计时,臣都有一种莫名之感,不知考察的官员,究竟做了哪些成绩?”

  所谓京察,就是考察官员的四格八法,四格分别是守、政、才、年,守是操守廉贪,政是政务勤怠,才是才能高低,年是年龄大小;八法则是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

  大计,一般是上级考核下属并给出评语,吏部再派人观察,做出评价。

  每逢京察大计,作为吏部尚书的蹇义就头疼,看着这些官员的考核表,大都是德才兼备之人,但他就是没看到这些德才兼备之人,做了什么有益于百姓的事情。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开始兴盛,门阀、士族式微,到了宋朝科举最终成为主导,儒家思想才算正式一统江湖,文官开始拧成一股绳跟君权对立,开始夺取治权。

  这群文官知道依靠孔孟之言,治理国家根本不行,所以他们就夸大了“礼”,提升了“德”,用这两个字来忽悠君王,然后再用仁义来标榜自己。至于百姓活得如何,官员并不在乎。

  所以蹇义的疑问就是在此,这些官员除了提升自我修养之外,到底给百姓做了什么?判了两个案子?修了一条路?治了一段河?除此之外呢?

  秦睿来自后世,自然懂一个道理,以文理政,以理强国,以商富民。文人打理政务还有两把刀,想靠文人强国富民,秦睿想找个地方去呵呵冷笑两声。

  虽然秦睿前世也是半个文人,但他就是看不上这群人。

  秦睿也想跟朱棣讲这些啊,但是朱棣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君权,自己的帝位。至于国强民富,在他眼里大明的国力,已经屹立于世界之巅了,所以秦睿就懒得跟朱棣说了。

  朱棣听了蹇义的话后,也是若有所思,如果他再年轻个二十年,秦睿提出的一些观点或者方法,他都敢大刀阔斧的去干。

  现在他都是年逾花甲的老头子了,说不定哪一天就去追随朱元璋了,时间来不及了。朱棣当然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孙子,所以秦睿提出在西山建立煤炭商号作实验时,他同意了。

  朱棣心里也清楚,姜士坊的做法确实让涿州部分百姓受益了,朝廷也间接受益了,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但身为帝王,他还要考虑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一旦放开这种事,大明的官员会不会借官办商号残民害民。他太清楚文官的尿性了,给他条缝,他们能钻出一条深渊来。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