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一章 真正的考题_三国之季汉谋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说是盐铁专营,但实际上的大项却包含了铜、油、酒、漆、糖等,小项更是数不胜数。

  这种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说实在的,朝廷根本就不需要收赋税,因为朝廷掌握了一切商品的定价权,缺钱了,给商品涨涨价就行了。

  当然,它的坏处也同样明显,那就是由官员去负责百姓日常所需的一切物资,难免会显得呆板、滞涩。举个例子,你要买一把锄头,本来可以去城中商铺货比三家,挑选性价比最高、也最符合你心意的那一把。

  可在专营制度下,不用考虑比了,因为都一样。而且各地土地软硬程度不同,锄头的样式也会有些微的区别,可朝廷统一打造并发放的锄头,明显是照顾不到这种需求的。

  这种情况还只是不便,而如果当地官员心黑一些,利用庞大的职权从中牟利,那百姓们分分钟就是活不下去的地步。

  这也是在武帝之后,此策便被大拆大改,及至光武时期,彻底名存实亡的重要原因。它对朝廷是好,可对天下人却没有一丝好处,这样的政策又怎么可能推行的下去?

  所以说,有些人单纯的认为,反对盐铁专营制度的人,必然是勾结了世家豪强,维护他们的利益,这话却是有失偏颇了。

  比如董允,他其实非常清楚将这些权力下放地方的危害——董卓之后,这天下和春秋战国都没什么区别了,傻子才看不出来。

  不过在董允看来,官商勾结固然有危害,但这个危害一定是小于官商一体的。豪强如果欺负百姓,百姓还可以找官府去撑腰,甚至逼急了还能杀人跟你同归于尽,可如果整个官府都欺负百姓,那百姓就真的只有等死了。

  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其实这就是一个有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众人很快便在马良与董允的带领下吵了起来,只是做为始作俑者的两人,虽然一直在出言反驳对方,可两人之间的气氛却极为融洽,甚至在支持董允观点的蒋琬加入后,三人更加和谐了。比起那些已经吵成一团的其他人,他们三个几乎都看不出是在针锋相对的辩论。

  三人很清楚,专营与否皆是有利有弊,而刘备做为一个“名为中兴,实则开创”的雄主,势必不会对先人之策全盘接受。

  所以,他们的真正考题,其实是拿出一个既不影响民生,又能遏制地方势力的两全其美之策。只不过看出这一点的,也就他们三人而已。

  随着讨论的越来越激烈,一些上头的学子们甚至已经开始互喷了起来,全然忘了这里是什么地方,刘备等人正看着他们呢。

  这其实也难怪,汉时的儒生们从本质上而言,就没有几个是好脾气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能整天带着一把剑四处游学的,怎么可能是骂人都没劲儿的酸儒?

  不过,也不能让他们真的闹起来,陈谦抬头看了刘备一眼,随后便直接站起身来,拿起一旁的钟锤敲了一下。

  那些争吵的学子们这才回过神,想起自己等人刚刚干的事,立刻便跪地请罪。

  刘备倒是不太在意这种事,只是往殿外看了一眼,随即便轻笑道。

  “诸位方才所言都不错,不过此时已近午时,诸位可先下去用餐,养足精神后,再行辩论。”

  众人一听这话,才恍然发觉距离进宫已经过去好几个时辰了,刚刚没注意,现在回过神来,才感觉到自己的肚子早就抗议了。

  当下,众人在谢过刘备后,整齐的退出了殿外。而刘备也在他们离开后,将目光转向了陈谦等人道。

  “如何?”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