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35章 谋定而后动_季汉大司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恐曹操后发而动,时将不利我军。”

  经过法正多年辅佐刘备,已是发现刘备用兵的特点,尤其喜欢猛冲猛打,没有统帅大军的自觉性。作为君主或是大将,统帅数万之兵作战,怎能轻易地率大军犯险,必须要有进退之策,方可徐徐进兵。

  刘备沉吟少许,问道:“襄樊虽是空虚,但云长举兵而进,曹操必会派遣军士南下,以为稳固襄樊。孤正思是否起大兵北上,助云长破贼,再迎战曹操。”

  “二卿虽言甚是,今且观云长用兵。”刘备吩咐说道:“派马良为使,令其到云长军中,以为慰问将士。”

  诸葛亮轻抚羽扇,说道:“大王举兵北上襄樊,曹操得知必然南下。今曹操于许昌篡位,时与襄樊仅有千余里之遥,中国大军半月可至。两军对垒于襄樊,是为举国之争。”

  “大王将中军当为后手之兵,谋定而后动,是为将大军之法。凡进军急切,必遭敌寇所趁。”

  刘备将武汉设为首都,靠近前线是为天子守国门,稳固人心之用。然既是天子守国门,必然要承担敌寇叩门之风险。

  今时这个位面,虽无刘备越级提拔魏延,让其出任汉中太守之识人故事。但却有刘备深信文聘,委以重任之故事。

  但也不能这么说,刘晔根据霍峻修筑堤坝的行为,从而建议了封锁泗口的计策。而霍峻则是相信刘备统率大军能牵制住曹操,毕竟他仅是偏军,率两三万人配合刘备作战,从威胁上来看远不如刘备所部。

  文聘初随刘表,后从刘琦,再随刘备。其非刘备元从之将,按道理来说,无法坐镇武汉的北大门。

  “不可!”

  上策战果最大,施行难度最高;中策达到目标,施行难度正常,所耗时间较快;下策虽也是达到目标,但所耗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

  听着诸葛亮、法正二人的劝谏,刘备收起了出兵帮助关羽的念头。

  “今下将至深冬,雨水不丰,汉水下降。北骑可从汉水南下,结城垒于襄樊;或是出随城,以兵向江夏。彼时两军之争,战于江汉,步骑列阵搏杀,此为敌之所长,而我之弱也!”

  然虽是这么说,道理也都懂。但法正仅是谋士,而非是神,做不到精准猜到敌人的每一步行踪。像之前的寿春之战,因他不识江淮地势,让刘备命霍峻北上下邳,被贾诩、刘晔抓住机会,险些让霍峻无法全身而退。

  “诺!”

  中策,围攻樊城,通过长期的战斗,攻克樊城,降服襄阳。进而观荆州形势,若形势不利,则消化战果,据襄樊二城,以待下次北伐。

  说着,诸葛亮补充说道:“满宠兵出弋阳,向江夏而来。恐大王挥兵北上襄樊,曹操行围魏救赵之策,列步骑于江北,围击大军于江汉,此为家门之祸也!”

  在刘备迁治所到武汉的前后几年间,不少人劝刘备更替文聘,让张飞出任江夏都督。当时刘备也拿此事问过霍峻意见,霍峻则是言文聘可信,换与不换在刘备。

  诸葛亮轻抚羽扇,问道:“大王,曹操于许昌篡位,汉室无主倾衰。大王是为汉室贵胄,宜当早日进天子位,以安南人士民之心。”

  下策,攻克不下樊城,通过水陆结合的方式,断绝襄阳与汉北的交通,将襄阳城的物资磨完,从而拿下襄阳。然后通过襄樊二城的连环关系,逼曹魏放弃樊城。

  至于为何不以上策为目标,则是想要达到上策,除了运气外,还要看对手是否连出昏招,从而给己方大量机会。

  法正抿着茶水,说道:“襄樊城郭布置奇特,樊城得因襄阳而存,襄阳得因樊城而保。以关将军伐荆之略观之,纵不克樊城,但布重兵于外围,绝襄阳与外之联络,耗敌粮辎,待其粮绝。其时日虽久,但终可下城!”

  “孝直,有何见解?”刘备问道。

  顿了顿,法正强调说道:“今襄樊之战在于围,而不在于战。关将军将三万之兵进围襄樊,时逢贼军势大,兵力不支。关将军必会遣人求援,彼时大王择选良将驰援便可。”

  说着,刘备补充说道:“交岭战事持续已久,今当让仲邈率军速平士燮。平交之后,由仲邈整治交岭军政,选贤拔能,委派各郡太守。”

  “诺!”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