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1.第五百八十一章科改(1)_明末皇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怎么庞大的势力再怎么团结的利益阶层都是纸老虎,一戳便破!

  朱慈炯二重财!军若是强国之基那么财便是富国之本,没有雄厚的财力,朱慈炯想要实现心中任何一项宏伟计划都是镜花水月,毫无意义,国富民穷、民富国穷,都是国家动荡之源,民穷则思变,国穷则力弱,所以朱慈炯敛财取之有道、还之于民,国富民富,一切可能造成社稷之危的变故至少可减九成以上!

  朱慈炯三重教育,教育乃一国之魂!愚昧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在高速发展的世界大势之下,愚昧就意味着落后与衰弱,满清以蛮夷之邦窃占华夏之土,为了稳定统治而大力愚民,仅仅两百年便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更是让华夏民族遭受了长达百年的无尽屈辱!

  所以朱慈炯重教育,为的就是解放思想、开启民智,让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儒家经典慢慢退出主流学说,不废儒而让儒家退出历史舞台!

  这其中的重点也是第一步要做的便是改革科举!

  科举制度有其先进性,自隋代直至今日,因为科举而走上政坛成为国之栋梁的寒门士子比比皆是,即便到了几百年以后的高考,多多少少也能看到一点科举的影子,比如什么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当然含金量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朱慈炯并不打算废除科举,这是后世之君该去做的事情,他没有必要越俎代庖,但科举改革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他实行全民教育以后的必经之路。

  现如今的科举本质是让读书人通过考核取得进入仕途的通行证,有其局限性也有其积极性。

  积极的方面表现在这些取得官场资格证的士子,至少在进入官场这个大染缸之前,多半还是抱有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的,毕竟圣贤书当中的忠君爱国理念多多少少也能起到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可惜,官场才是士子进入社会以后的真正课堂,更是有其既定的规则在内,抱团、结党、同流合污等等,等几十年官做下来,成了老油条又有几个读书人还能不忘初心记得入仕之前的理想和抱负?海瑞那号极品,华夏几千年下来不也就出了一个而已。

  局限性同样存在,圣武朝以前,能够步入仕途真正成为官员的九成以上都是进士,举人虽然也是官员预备役,可想以举人出身进入仕途,想要往上爬的难度比起进士困难了何止十倍!

  不用拿陈则说事,如陈则这般运气逆天将天时地利人和一次性占齐了的整个官场又有几个?更何况即便陈则以举人之身做到部阁级高官,也不免遭受官场当中进士老爷的白眼与排挤,进士、举人、秀才三等功名,尽管都是读书人,但其中泾渭何等分明,举人一日不能鱼跃龙门都是进士眼里的末学后进,想要与进士出身的官员平起平坐,可以,先去大考取得进士出身再说,同理举人对待秀才也是一样。

  陈则这一辈子能做到教育部长的位置也已经是顶了天了,若是能入阁,除非幸运之神再次降临。

  喜欢明末皇太子请大家收藏:明末皇太子20更新速度最快。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