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第两百一十二章烦扰(4)_明末皇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还都之事举棋不定,换句话说就是皇帝并不排斥还都,这就是他们的机会,如果不能借此机会促成还都,那么他们的机会就会越来越渺茫……

  朱慈炯确实不排斥回北京,对于生活在现代三十多年的他来说,北京作为一国之都早已是根深蒂固的想法,尽管封建时期北京作为帝都一大半都是异族的都城,但三朝将都城建于此处自然也有其道理,风水什么的朱慈炯不懂也无心去深究,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是后世明粉提起大明的时候引以为傲的佐证之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代表的更是一个民族绝不妥协的崇高气节。

  所以朱慈炯比排斥还都北京,但是朱慈炯何以迟迟不表明立场,结束朝堂上这场无休无止的争论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觉得时机未到。

  如今的南京不仅仅只是大明的文化政治中心,在其周边有短时间内能作为大明经济支柱的两淮盐业,还有刚刚起步的工业基地,也有以后是否能够称霸海洋的松江船厂,更有两座小岛上的军工、军事基地,另外刚刚在南直隶地域逐步开展的全民教育制度以及大明联合人民银行的总部等等,这些都还是属于需要逐步完善的产业,关系到大明是不是能够千秋万代传下去直至迈入全球现代化文明的关键,如果这个时候弃南归北,没有他亲自坐镇的南方,这些产业会不会因为官员的贪渎而产生变故,朱慈炯吃不准更不敢用这些儒家文臣的良知去赌,所以朱慈炯现在不是不愿意回北京,而是最近几年内不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至于南北两派最终在朝堂上会演变成什么样,朱慈炯没心情更没兴趣去管,所有与还都相关的奏折也一概不看,大臣们要狗咬狗就让他们咬去好了。

  朝堂上除了还都之争以外还有一争论的焦点,就是督师!

  儒家文臣是从骨子里面看不上武将的,宋明两朝更是将以文抑武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明以文臣领军宦官监军,历来武将只负责听从文官的号令去打仗,不管领军的文官只不知兵会不会在战场上胡乱指挥,反正打胜了自然是文官的功劳最大,打败了武将必然是第一替罪羊,论辩才武将又怎么可能是文官的对手,更何况大明历代皇帝对武臣的防范之心也并不比文官弱到哪里去,久而久之武将也都习惯了上头有一个文官压着。

  崇祯年间,督师这个手握重兵的职位再也没了以前的辉煌荣耀,反之已成了文臣避之唯恐不及的高危职业。

  袁崇焕被千刀万剐,洪承畴兵败被俘以至于最后身败名裂……孙传庭督师剿贼,最后兵败身死,还不为崇祯承认……可以说崇祯年间但凡和督师挂上钩的文官就没几个有好下场的,以至于最后崇祯委派重臣督师的时候,被委派的官员以各种理由推脱死活不肯去,比如吴甡,去了以后屁股一调就投降顺贼的李建泰……

  喜欢明末皇太子请大家收藏:明末皇太子20更新速度最快。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