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83章 苏连的技术!_夺舍了植物人,我成了全球首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83章苏连的技术!

  苏连之所以能够成为红色帝国,甚至是超级帝国,并不是没有人才,相反太多太多人才,则是苏连的环境给限制住了。

  除此之外,苏连是畸形发展,除了偏向军工,重工业外,其他方面几乎都放弃了。

  但是。

  苏连的半导体,在历史上,一度领先世界。

  1947年,苏连还没有人收听西方电台,但莫斯可动力学院的肄业生巴希尔.拉梅耶夫喜欢听Y国广播公司的广播。

  有一次,节目里反复播报M国1945年底硏制出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的消息。

  灵光一闪的拉梅耶夫带着这个想法,立刻找到了苏连科学院通讯院士伊萨克.布鲁克,并在1948年5月成为科学院动力硏究所电气系统实验室的工程设计师。

  他和布鲁克很快便拿出了编程计算机的设计图。

  那个时代的计算机和现在不太一样。

  “埃尼阿克”重27吨,含有17468根电子管,每周都要烧坏两三根,导致计算机停止运行。有保障的连续工作时间为20小时,根本不够把长时间计算进行到底。

  “埃尼阿克”半数时间处于停转状态,为了找出烧坏的电子管。

  拉梅耶夫和布鲁克想到用半导体器件代替电子管。

  这简化了计算机结构,提高了稳定性和寿命,降低了能耗。

  半导体器件能以非常高的频率工作,从而加快运算速度。

  专利申请于1948年底提交,1949年,拉梅耶夫应征入伍。

  布鲁克没有能手动操作电子仪器的人手,替代者很难找。他挑选了几十名高校毕业生和—名连中学都没毕业的天才尤里.罗加乔夫。

  但专利是一回事,计算机是另一回事。

  科学院直到1950年4月才下达了制造计算机(名为M-1)的命令。

  M-1于当年12月开始运行,比基辅的MESM计算机早了10天。

  当时M国计算机的运行功率为174千瓦,苏连的仅为8千瓦,占地4平方米。

  与27吨的庞然大物相比,它就像个婴儿。

  M-1也是用磁鼓存储数据,但还有类似于内存的东西——就像电视机里是用的静电导管。

  这台计算机在当时堪称独一无二。

  20世纪50年代,苏连出现了第一批量产电子计算机。它们被安装在科研、军事机构,用于数字通讯、天气预报和执行各种计算。

  布鲁克还建议用它们来控制发电站和其他复杂的工业设施。

  尽管旗开得胜,苏连未能保持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问题出现在微处理器问世之后,70年代初,电子器件变得极小,已经无法手工装配。

  为了生产这些器件,需要无线电电子厂和制作硅晶的真空环境。

  与此同时,苏连和西方国家开展技术竞赛的大环境发生了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