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342章 霸主_贞观俗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只能沿海岸航行,还得利用季风远航,所以有漫长的等待期,起风了也只得沿海岸航行,船小速度慢,便得经常靠港补给,甚至因为对航线、海图的掌握不足,许多船只都只能在固定的一段航线上航行。

  很少有船只能够掌握一条上万里的航线,航线对于各家来说都是极其珍贵和绝密的信息。

  因此以往更多的海运都是分段式运输,货东要么到下一站把货物出手,交给另一位商人,要么就得换船,雇佣别的船只通过下一段航程。

  而且这种航行,基本上一年也就跑一趟货。

  周期长,风险也高。

  这无疑也限制了海上贸易。

  在如今的海上贸易里,中原无疑在贸易中是占据上游位置的,有极受欢迎的外贸易商品,瓷器、茶叶、丝绸这几大利器,何况贞观以来又有白糖、玻璃这两大热销全球的大杀器,另外中原的纸、书、漆器、铁器也是极受欢迎的。

  南洋诸国主要是靠资源,如香料、象牙、犀角、金银等,至于说泰西诸国有什么,其实还真没什么。

  他们热爱中土的丝绸瓷器甚至茶叶,也爱南洋的香料,可他们自己却没有什么正经的好东西,在早期的陆上丝路,他们主要是靠搞转口贸易,就是把从南洋传过去的香料,再经西域倒腾到中原来。

  随着海上丝路的兴起,波斯罗马等国无疑就损失很大了,这个时候他们主要就靠黄金、白银以及奴隶还有一些织物、手工品来换取东方的好东西了。

  从汉代起,不管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那些有名的粟特商人或是突厥商人又或是阿拉伯海商、昆仑国商人等,其实主要都是靠从事转口贸易,就是充当中间商赚钱。

  哪怕是一直到了清末时,海外诸国跟中国贸易,也从来竞争不过的,基本上都一直是逆差。

  就连中国邻居倭国,也基本上是纯逆差,手工商品这块,毫无竞争力,只能靠资源,比如倭银倭铜。

  西班牙发现美洲新世界,开采了惊人的银矿,结果大半的白银最后都流入到了明朝。

  正是有这些了解,秦琅丝毫不担心说远洋海船增多的坏处,船越多,那么在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中原商人,好处越多。

  贸易量越大,顺差越大,赚的越多。

  何况,造船在这个年代,本身就是个非常赚钱的产业,而且能拉动极大的内需供应,远洋宝船在这时代那是高科技产物,每条船都要许多匠师、工人,更别说还有一整套相关的产业能带动起来。

  一条大船得耗费多少木材?而仅这船材,就会带去伐木、运输、锯木、蒸压等等诸多加工细分,另外船帆船缆船钉以及船漆等也是不可缺少。

  不说其它,这些年大唐海上贸易的兴起,也导致了桐油的用量大大提升,在中原内地的黔东湘西一带,那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