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1章 如此青史留名_明末妖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们谁记得刘大人的诗词文章了?”

  三人哑然,张推官朗声道,“下官定当谨记大人教诲。”

  荆知州也道,“那咱们就靠这个留名青史吧,哈哈!”

  几人又是一阵大笑。

  随后的几天,夷陵城彻底喧闹起来,知州又在全城贴告示了,第一个告示是告诉全城百姓以后要爱护环境,不准在城里到处扔垃圾,大小便,众人哄堂大笑,纷纷为他送上“垃圾知州”、“大便知州”、“小便知州”等绰号。

  荆国光丝毫不以为意,把告示上的内容精简了一下,竟然刻在了石碑上,还在州府衙门前和每一个城门口都立了一块。

  老百姓像看西洋景一样看着那一块块石碑,又给他送上了一个“牌坊知州”的绰号。

  第二章告示竟然是州衙要在全城收购垃圾,五十文一车,拉到城外大土坑里就可以换钱,全城老百姓都被调动起来了,恨不得把自家的房子都拆了拉去卖钱。

  当老百姓再也没有垃圾可卖的时候,荆知州又贴出灭鼠告示,打死一只老鼠赏五文钱,老百姓正在惆怅没有来钱的路子了,听闻此消息又高潮了,几天时间不到就打死了几万只老鼠。

  打完老鼠,荆知州第三弹又向百姓袭来——招工修公共茅厕、垃圾站和下水沟,每人每天五十文工钱。另外招募环卫纠察队,专门对百姓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夷陵的百姓不论贫富都惊呆了,不知道荆知州哪来这么大的魄力,哪来这么多钱搞这些工程,只有文安之、刘景瑞等等几家大户心里清楚,荆知州这段时间发大财了。

  紧接着,荆知州对私搭乱建进行严厉打击,限十天内拆除,据不拆除者将被被强拆,老百姓摄于荆知州这半个月来的雄风,纷纷拆掉私搭的厨房、乱建的猪圈。只有几家大户仗着在夷陵城家大势大,想顶风抗法,张推官闻讯毫不留情,带领纠察队一天就拆除了三家,然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和官府作对了,连文家、刘家这样的顶级门阀都不得不暂时低头。

  刘慧明启动宣传机器,让荆知州召集手下书办,在全城印刷刊物、张贴告示大肆宣传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他还让荆知州做成期刊,取名《夷陵旬报》,每月刊发三期,宣传官府政策、大明新闻和夷陵新闻,对百姓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

  荆知州做了一期就觉得麻烦,刘慧明索性让戴涛接管过来,让唐卯组织几个写手专门分析大明国内的形势、阐述中原百姓受流贼毒害的苦难以及朝廷的无力感,目的是让夷陵百姓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轻易受到流贼蛊惑。

  刘慧明离开夷陵的时候,城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干净了、房屋整洁了,私搭乱建已经绝迹,城里再也不是以前那种脏乱差的形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漂亮精致的小城。

  物价也降下来了,粮价已经跌到了三两,虽然还是比石砫贵,但比周围府县可便宜多了,蔬菜肉类的价格都已回到了百姓能接受的水平。

  刘慧明相信只要再过几个月,冬小麦收成之后,粮价就可以回归到二两以内,水稻收获以后,夷陵的粮价一定能回归到一两左右。湖广本就是大明的粮仓,粮价是全国最低的,那时候就该考虑粮贱伤农了。

  黑社会、地痞流氓都没有了,商家只需要每月给白杆兵海关科交部分银两,再也不用担心被黑社会敲诈勒索。码头上也清净了许多,过往船只要按例缴纳部分税银,白杆兵一律放过,绝不找麻烦,而且还会对船只提供保护。夷陵是出川的门户,每日过往船只众多,所得税银也不少,以前都被当地大户把持,刘慧明不管三七二十一强制接管了,丝毫没有考虑那些大户们的想法。

  老百姓这段时间又是分土地,又是做工卖垃圾抓老鼠,不少人都发了大财,脸上也自信多了。加上戴涛有意引导舆论,老百姓每天谈论国家大事,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的了,对官府也变得拥护起来。

  刘慧明相信,现在不管是张献忠还是李自成来打夷陵,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