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6 提前出局_大戏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是口碑、不是奖项、不是票房、不是利益,而是纯粹的实力。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还需努力就是还需努力,一切都是如此纯粹。

  但奥斯卡颁奖季却从来不是如此简单。

  严格来说,任何一个颁奖典礼和电影节都不是如此简单,因为它们不是数学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艺术的审美和判断需要参考太多太多的标准。

  欧洲三大电影节之所以相对单纯、相对独立,那是因为采用了评审团制度,最终评选结果体现的是一小部分评委的喜好和偏好,所以,每一年的评审团主席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此一来,弊端也就在于,几乎每一年三大电影节的得奖名单都会引来媒体的疯狂吐槽。

  而奥斯卡则体现的是六千多名学院评委的综合投票结果。于是,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起来,颁奖季的学院公关就此孕育而生。

  提名靠实力,得奖靠运气,这不是说说而已。

  事实上,伴随着网络时代而兴起的信息大爆炸环境之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金言金句早已经落后于时代,现在就连提名阶段,也需要依靠有效的学院公关来杀出一条血路,激烈程度比起追逐奖项阶段来说,毫不逊色。

  简单列举一组数据,所有事情就一目了然了。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之中,只有三部得奖作品的北美票房没有能够迈过一亿门槛,分别是“撞车”、“老无所依”和“拆弹部队”,票房最低的是“拆弹部队”,票房仅仅只有一千七百万美元。

  而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之中,北美票房低于一亿美元的得奖作品同样是三部,“辛德勒的名单”、“英国病人”和“勇敢的心”,在这之中票房最低的则是“勇敢的心”,票房数据是七千五百万。

  更进一步,过去二十年时间里,奥斯卡最佳影片得奖作品,北美累积票房低于五千万的,只有一部,“拆弹部队”——另外,去年的最佳影片“艺术家”,北美最终票房则是四千四百万。

  “综艺”杂志曾经统计过,任何一部电影试图冲击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北美票房都必须达到八百万美元以上,过去十年时间里,只有“硫磺岛来信”一部作品没有能够符合如此标准——

  因为当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摄了两部套片,“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分别以美国和日本的视角来解读同一场战役。

  华纳兄弟原本准备以“父辈的旗帜”冲击奥斯卡,而“硫磺岛来信”则来年再战,结果前者的口碑去额远远低于预期,眼看着就要错过颁奖季,华纳兄弟当机立断,仓促之间将后者推上了院线。这才出现了如此情况。

  换而言之,想要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必须有足够的宣传基础和群众

  请收藏:https://m.dyxs12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